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眼科医师张健的博客

你的尊重与感谢是医生前行最大的动力!

 
 
 

日志

 
 
关于我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张健教授每周一二三四五全天、周六下午坐门诊。要问眼病的朋友,请上张健医生个人网站_好大夫在线。张健在那里已帮助:12122位(近两周帮助患者数:1153人/平均每天回答82人次),发表2181篇科普文章,总访问:4,919,545次,昨日访问:125,112次(18-01-17),感恩您的垂临访问。张健_湖南省中医附一医院眼科_好大夫在线http://zhangajian.haodf.com/

128.中医如何治疗多发性硬化伴发血管炎  

2017-10-24 07:01:14|  分类: 视网膜血管病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张健 张清 编著               

《中西医结合诊治视网膜血管病—专家答疑解惑

 128.中医如何治疗多发性硬化伴发血管炎 - 眼科张健 - 眼科医师张健的博客

                                  

128.中医如何治疗多发性硬化伴发血管炎

  中医常将发性硬化伴发血管炎分以下几证辨证论治:         

  1.肾阳虚损证                         

  症状:头晕,语言不利,视物不清,四肢欠温,步履不稳,小便频数,大便稀溏;舌体胖大,舌质淡或暗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阳不足,清阳不振,故眩晕;肾精不足,精血不能相生,肝血不足,肝目失养,故视物昏矇或失明;肾主骨、肝主筋,肝肾同源,肾虚则肝亦不足,肝肾虚亏,筋脉失养,故步履不稳;阳虚生寒,故四肢不温,肾司二便,肾气不固,则小便频数,大便稀溏。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皆属肾虚之象。                             

  治法:温补肾阳。                        

  方剂: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熟地黄15g,茯苓10g,山茱萸5g,山药10g,牡丹皮10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煎),川牛膝10g,肉桂2g(冲服),附子6g(先煎)。 

  先哲谓土为万物之母,水为万物之源,身中所最重者。脾虚则土不能制水,肾虚则水不能安位。故逆行而泛滥于皮肤之间,因而攻逐虚虚之祸,殆不可言。八味丸脾肾要药,佐以车前子,泄太阴之水,牛膝开少阴之窍。故服之其小便如泉,而取可遄已,又无损于真元之气也。               

 2.肝肾阴虚证                          

  症状:头晕耳鸣,目视昏花,构音障碍,腰膝酸软,四肢麻木无力,五心烦热;舌质红或暗红,苔少,脉细或弦细。                

  证候分析:肾精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头晕耳鸣,目视昏花,构音障碍;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见腰膝酸软、四肢麻木、步态不稳;阴虚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等。                    

  治法:滋补肝肾。                        

  方剂:杞菊地黄丸(《医级》)加减。                

  处方:枸杞子10g,菊花10g,生地黄15g,山茱萸5g,山药10g,茯苓10g,泽泻10g,牡丹皮10g。                    

  加减:胁痛者,加川楝子10g,赤芍10g,郁金10g;腰膝酸软疼痛者,加杜仲10g,桑寄生10g,怀牛膝10g;若午后潮热,五心烦热者,加知母10g,鳖甲10g(先煎),龟甲10g(先煎);若见齿衄,加炒栀子10g,白芍10g,代赭石10g(包煎);若眩晕者,加鹿角胶10g(烊化),龟甲胶10g(烊化),龙骨10g(包煎),牡蛎10g(包煎);若见雀盲,加服羊肝丸(羊肝、当归、木贼、蝉蜕、夜明砂);遗精,加知母10g,黄柏10g,煅龙骨(包煎);月经先期,加女贞子10g,墨旱莲10g;痛经,加香附10g,郁金10g,川芎5g;闭经,加丹参10g,菟丝子10g。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血上注于目则能视,即眼睛的功能与肝密切相关;在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肾与肝是一对母子关系,即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母脏病变会影响到子脏;又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互生,因此肝与肾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眼部疾病,往往从肝肾入手。    

  杞菊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枸杞子甘平质润,入肺、肝、肾经,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菊花辛、苦、甘,微寒,善清利头目,宣散肝经之热,平肝明目。八种药物配伍组合共同发挥滋阴、养肝、明目的作用,对肝肾阴虚同时伴有明显的头晕视物昏花等头、眼部疾患,尤为有效。       

 3.痰湿中阻证                          

  症状:头晕,头沉,恶心,呕吐,脘腹满闷,下肢困重,僵硬乏力,舌体胖大,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痰浊蒙蔽清阳则头晕、头沉;痰湿停阻中焦,气机不畅,故脘腹满闷、恶心、呕吐;湿困脾土,脾阳不振故下肢困重僵硬无力;苔黄腻,脉滑数,则为痰浊化热。                            

  治法:健脾化痰。                         

  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语》)加减。             

  处方:半夏10g,天麻10g,白术10g,茯苓10g,橘红5g,甘草5g,生姜5g,大枣3枚。                          

  本方是治疗内生风痰之剂。若痰因湿生,主要用白术燥湿化痰。晕由于风,辅以天麻平熄内风。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兼用半夏、茯苓、橘红、甘草补脾益气,化湿和中。并引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若湿痰偏盛,舌苔白滑的患者,加泽泻、桂枝利湿化饮;若肝阳偏亢的患者,加钩藤、代赭石潜阳熄风。     

  4.气虚血瘀证                          

  症状:头晕,眼花,面色萎黄,肢软乏力,麻木不仁,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脉细。                             

  证候分析:久病气虚不能运血故血瘀,血不能上荣,故头晕眼花,面色萎黄;血瘀不能荣养四肢故肢体乏力麻木不仁;舌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为气虚血瘀之征。                             

  治法: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方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黄芪30g,赤芍10g,当归10g,甘草3g,川芎3g,桃仁5g,红花3g,葛根30g,地龙5g,丹参15g,白芍10g。            

  加减:伴头晕目眩者,加天麻10g,钩藤10g;瘀阻甚者,加乳香5g,没药5g,玄胡索10g;血虚加熟地黄15g,鸡血藤15g,何首乌10g,菟丝子10g;小便失禁者,加益智15g,桑螵蛸20g。                  

  年老肝肾亏虚,正气不足,瘀血内阴,督脉瘀滞,筋骨失养乃本病的病机关键,治宜“补通”。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气旺血行;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开通经络;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和拘挛;地龙具有较强的通络作用;葛根为引经药。综观全方,补中有通,通中有补,补通结合;气血充足,瘀祛络通,筋骨得养。          

  5.脾胃虚弱证                         

  症状:食少,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脾胃功能低下,脾不健运故食少、便溏;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故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筋脉失养,故见肢软无力;舌苔薄白,脉沉细,为气血虚之表现。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化湿。                   

  方剂: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减。               

  处方: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5g,法半夏10g,炙甘草5g

  加减:脘腹痞闷胀痛,恶心呕吐者,加木香3g,砂仁5g,藿香10g;若泄泻而兼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者,可加炮附子5g,干姜3g;或咳嗽、痰涎较多且有呕恶、头晕者,加竹茹10g,枳壳10g;若久咳痰多而清稀,气短乏力者,加炙紫菀10g,款冬花10g,白前10g。                 

  六君子汤方中党参、炒白术甘温益气、健脾燥湿;茯苓甘淡健脾利湿;陈皮、法半夏苦温燥湿、理气化痰;甘草、生姜、大枣补脾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助运化湿的功效。但本方使用上要注重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灵活加减,方可取得最佳疗效。                       

                                  

注:为了让患友更好的了解关于眼睛方面的医学知识,眼科张健教授会定期免费给大家发一些科普类的文章,以方便大家阅读。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您分享和转载,让更多的人受益和欣赏!如果不愿意接受到我的文章,请用微信搜索好大夫公众号,点击取消关注即可,感恩各位的理解和支持!

  评论这张
 
阅读(25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