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安医案精华》
12.脓漏眼医案三则
脓漏眼是以发病急剧,胞睑及白睛高度红赤壅肿,眵多如脓,易引起黑睛生翳溃损为主要特征的眼病。该病多见于新生儿,起病急,进展速,常因合并黑睛损害而严重危害视力,预后不良。其传染性极强,属接触传染。中医眼科古典医著中无本病之相关记载,根据其病症特点,后世称为“脓漏眼”。
脓漏眼相当于西医学的淋菌性结膜炎,属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是急性传染性眼病中最剧烈的一种。成人患者多为淋菌性急性尿道炎的自身感染或他人尿道分泌物传染所致;新生儿患者则主要通过母体产道炎性分泌物直接感染。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法治火毒脓漏眼
唐某某,男,30岁。于1993年7月10日初诊。
主诉:双眼灼热羞明,疼痛难睁,眵泪带血1天。
病史:患者于7月9日突发双眼灼热羞明,疼痛难睁,眵泪带血等症,兼恶寒发热,便秘溲赤,尿道流白浊。
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1.0。双眼睑内红赤,白睛红肿,浮壅高出黑睛,睑内有点状出血及假膜形成,黑睛未见星点翳障;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诊断:脓漏眼(双眼)。
辨证:火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方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加减。
药物组成:黄芩10g,黄连5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陈皮5g,玄参10g,柴胡10g,桔梗10g,连翘10g,板蓝根10g,马勃3g(包煎),牛蒡子10g,薄荷3g(后下),僵蚕3g,大黄10g(后下),甘草5g。2剂。
煎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外治法:①鱼腥草滴眼剂,滴双眼,每小时1次;②诺氟沙星滴眼剂,滴双眼,每小时1次;③玄明粉30g,洗外眼,每日2次。
西药:阿奇霉素分散片,口服,首日1g(4片),次日0.5g(2片),每日1次。
医嘱:①患病期间禁止到公共游泳池游泳或浴池洗澡,饭前便后要洗手。②手帕、毛巾、脸盆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应注意消毒,防止传染。③患病期间禁性生活,防止传染配偶。④禁辛辣炙煿之品。
二诊(7月12日):便通症减,双眼灼热羞明,疼痛减轻,睑内假膜消失,恶寒发热,便秘溲赤亦轻,小便后已无白浊;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原方去大黄,3剂。停服阿奇霉素分散片。鱼腥草滴眼剂及氧氟沙星滴眼剂,改为每日滴双眼各4次。
三诊(7月15日):双眼红赤基本消退;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上方3剂。药尽而愈。
按:患者因眼部感染淋病疫毒,引动肺胃热邪夹肝火升腾上攻于目而发脓漏眼。本病起病急,进展迅速。火毒上壅,气郁水停血滞,白睛红肿,则白睛浮壅高出黑睛;眵泪带血等眼症皆是热重之象。治宜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普济消毒饮加减方中黄芩、黄连、板蓝根、马勃、金银花、蒲公英、甘草清热解毒,退赤消肿;大黄泻热通腑;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柴胡疏风散邪,止痛止痒;玄参凉血滋阴;陈皮理气行滞;桔梗载药上行,引药上达头目。诸药配伍,共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诸药合用,火毒俱去,脓漏眼诸症渐退,结合西药抗菌素应用,收效更捷。
泻火解毒气血两清法治热毒脓漏眼
谌某,男,28岁。于1994年8月6日初诊。
主诉:双眼白睛红赤,眵多成脓2天。
病史:患者于8月4日突发双眼白睛红赤,头痛身热,口渴咽痛,小便短赤刺痛,尿道流白浊,便秘。
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0.8。双眼白睛红赤,赤脉深红粗大,眵多成脓,不断从睑内溢出,胞睑内有点状出血及假膜形成,白睛浮肿,黑睛未见星点翳障;舌绛,苔黄,脉数。
诊断:脓漏眼(双眼)。
辨证:气血两燔证。
治法:泻火解毒,气血两清。
方剂: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
药物组成:生石膏30g(先煎),生地黄15g,水牛角30g(先煎),黄连5g,栀子10g,黄芩10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知母10g,赤芍10g,玄参15g,连翘15g,牡丹皮10g,鲜竹叶6g,桔梗6g,大黄10g(后下),甘草5g。2剂。
煎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外治法:①鱼腥草滴眼剂,滴双眼,每小时1次。②氧氟沙星滴眼剂,滴双眼,每2小时1次。③玄明粉30g,局部冷敷、洗外眼,每日2次。
西药:注射用头孢曲松钠,0.5g,肌内注射,每日1次。
医嘱:①患病期间禁止到公共游泳池游泳或浴池洗澡,饭前便后要洗手。②手帕、毛巾、脸盆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应注意消毒,防止传染。③患病期间禁性生活,防止传染配偶。④禁辛辣炙煿之品。
二诊(8月8日):便通症减,双眼灼热羞明,疼痛减轻,睑内假膜消失,头痛身热,口渴咽痛减轻,小便后已无白浊;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原方去大黄。3剂。停肌内注射。鱼腥草滴眼剂及氧氟沙星滴眼剂,改为每日滴双眼各4次。
三诊(8月11日):双眼红赤基本消退。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原方3剂。药尽而愈。
按:患者因眼部感染淋病疫毒,引动肺胃热邪夹肝火升腾上攻于目而发脓漏眼。热毒充斥,气血两燔,热深毒重,则白睛赤脉深红粗大,眵多成脓,不断从睑内溢出等;头痛身热,口渴咽痛,小便短赤刺痛,尿道流白浊,便秘等为气血两燔之征。治宜泻火解毒,气血两清。清瘟败毒饮加减方中重用石膏合知母、甘草以清阳明之热;黄连、黄芩、栀子三药合用能泻三焦实火;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赤芍专于凉血解毒化瘀;连翘、玄参、桔梗、甘草清热透邪利咽;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大黄泻热通腑;竹叶清心利尿,导热下行。诸药合用,既清气分之火,又凉血分之热,脓漏眼诸症渐退,结合敏感致病菌所致的相应抗淋菌药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及氧氟沙星滴眼剂应用,故收效快捷。
清肝泻火法治肝火脓漏眼
谭某,男,45岁。于1993年7月19日初诊。
主诉:双眼白睛红赤,眵多成脓2天。
病史:患者于7月17日突发双眼白睛红赤,口苦,溲赤便结,尿道流白浊。
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8。双眼白睛红赤,赤脉深红粗大,眵多成脓,常不断从睑内溢出,胞睑内有点状出血及假膜形成,白睛浮肿,黑睛未见星点翳障;舌红,苔黄厚,脉弦数。
诊断:脓漏眼(双眼)。
辨证:肝胆热毒证。
治法:清肝泻火。
方剂: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药物组成:龙胆10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10g,木通10g,当归10g,生地黄15g,柴胡10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车前子10g(包煎),大黄10g(后下),甘草5g。2剂。
煎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外治法:①鱼腥草滴眼剂,滴双眼,每小时1次。②诺氟沙星滴眼剂,滴双眼,每小时1次。③玄明粉30g,洗外眼,每日2次。
西药:注射用头孢曲松钠,0.5g,肌内注射,每日1次。
医嘱:①患病期间禁止到公共游泳池游泳或浴池洗澡,饭前便后要洗手。②手帕、毛巾、脸盆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应注意消毒,防止传染。③患病期间禁性生活,防止传染配偶。④禁辛辣炙煿之品。
二诊(7月21日):便通症减,双眼灼热羞明,疼痛减轻,睑内假膜消失,口苦减轻,小便后已无白浊;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原方去大黄。3剂。停肌内注射。鱼腥草滴眼剂及氧氟沙星滴眼剂,改为每日滴双眼各4次。
三诊(7月24日):视力:右眼1.0,左眼0.8。双眼红赤基本消退,诸症若失;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原方3剂。药尽而愈。
按:患者因自身感染造成眼部感淋病疫毒,引动肺胃热邪夹肝火升腾上攻于目而发脓漏眼。肝胆火毒炽盛,邪毒深重,则白睛赤脉深红粗大,眵多成脓,不断从睑内溢出等;口苦,溲赤便结,尿道流白浊,便秘等为肝胆湿热之征。治宜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大苦大寒,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经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切中病机,故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加强君药泻火除湿之力,用以为臣;湿热的主要出路,是利导下行,从膀胱渗泄,故又用渗湿泄热之泽泻、木通、车前子,导湿热从水道而去;肝乃藏血之脏,若为实火所伤,阴血亦随之消耗,且方中诸药以苦燥渗利伤阴之品居多,故用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以上皆为佐药;肝体阴用阳,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火邪内郁,肝胆之气不舒,骤用大剂苦寒降泄之品,既恐肝胆之气被郁,又虑折伤肝胆生发之机,故又用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大黄泻热通腑;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二药并兼佐使之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的配伍特点是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使火降热清,湿浊得利,循经所发诸症皆可相应而愈。结合敏感致病菌所致的抗淋菌药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及氧氟沙星滴眼剂的应用,故收效快捷。 (转载者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