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眼科医师张健的博客

你的尊重与感谢是医生前行最大的动力!

 
 
 

日志

 
 
关于我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张健教授每周一二三四五全天、周六下午坐门诊。要问眼病的朋友,请上张健医生个人网站_好大夫在线。张健在那里已帮助:12122位(近两周帮助患者数:1153人/平均每天回答82人次),发表2181篇科普文章,总访问:4,919,545次,昨日访问:125,112次(18-01-17),感恩您的垂临访问。张健_湖南省中医附一医院眼科_好大夫在线http://zhangajian.haodf.com/

9.漏睛医案三则   

2017-08-01 06:35:28|  分类: 《张怀安医案精华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张健、张明亮、张湘晖、张清主编

《张怀安医案精华》


 9.漏睛医案三则 - 眼科张健 - 眼科医师张健的博客

 

9.漏睛医案三则         

  漏睛是指大眦部常有涎水或脓汁自泪窍外漏为特征的眼病。又名目脓漏(《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漏睛脓出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是一种常见病,成人或老年人最多,青年及儿童则较少,女性多于男性。有一眼独病者,也有两眼俱病者,但以一眼独病为多。多为椒疮的常见合并症之一,并有可能演变为漏睛疮。另外,邪毒长期伏于内眦,脓汁不尽,若行眼部手术或目珠外伤,尤其黑睛破损,邪毒乘隙而入,可继发凝脂翳、黄液上冲等严重变症。    

  漏睛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泪囊炎。                 

                                  

         清心利湿法治湿热漏睛         

  毛某某,女,72岁。于1991621日初诊。            

  主诉:双眼迎风流泪5年,左眼流脓泪3年,加重1月。        

  病史:患者迎风流泪多年,近2年来流泪黏液,最近1月指压睛明穴下方皮肤有脓液自泪窍沁沁而出,便结,尿黄。                 

  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0.5。患者左眼大眦头微红,指压睛明穴下方皮肤有稠粘脓液自泪窍沁沁而出,黑睛清莹透亮,瞳神大小正常,晶珠周边部环形混浊。冲洗泪道:右眼冲洗液大部分从上、下泪点返流而出,仅少量进入鼻咽部;左眼冲洗液从上、下泪点返流而出,并有稠粘脓液;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诊断:漏睛(左眼);迎风流泪(双眼);圆翳内障(双眼)。    

  辨证:心脾湿热证。                        

  治法:清心利湿。                         

  方剂:竹叶泻经汤(《原机启微》)加减。               

  药物组成:青竹叶6g,柴胡10g,黄连3g,大黄6g(后下),栀子10g,黄芩10g,升麻3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煎),茯苓10g,决明子10g,羌活6g,赤芍10g,金银花10g,蒲公英10g,甘草3g5剂。        

  煎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外治法:鱼腥草滴眼剂,滴双眼,每日4次。              

  医嘱:嘱患者滴滴眼剂前先将黏液或脓液挤压干净,以便药达病所。勿食辛辣炙煿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二诊(626):大便已通畅,左眼迎风流泪,但泪液清稀,无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原方去大黄。7剂。                  

  三诊(73日):左眼迎风流泪减少,泪液清稀,无脓。停服中药,患者不愿手术,继续滴鱼腥草滴眼剂,每日3次。             

  按:大眦属心,胞睑属脾,患者心有伏火,脾有湿热,流注经络,上攻睑眦,故大眦头微红,闭塞泪窍,积聚成脓,满溢而出,故稠粘脓液常自泪窍流出,浸渍睑眦,拭之又生;心火移热于小肠,脾经湿热上蒸,故尿黄,苔黄腻;大肠有热,故便结;脉濡数为湿热之征。治宜清心利湿。竹叶泻经汤加减方中竹叶、黄连清心火;大黄、栀子、黄芩、升麻清脾泻热;泽泻、车前子助竹叶清热利湿;茯苓、甘草配升麻理脾渗湿,用柴胡、决明子以加强清火之力;羌活能除膀胱经之风湿,赤芍祛瘀滞;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全方总以泻积热、祛湿滞为主,积热去,湿滞除,漏睛向愈。                      

                                   

         祛风清热法治风热漏睛         

  钟某某,女,52岁。于19921015日初诊。            

  主诉:双眼迎风流泪2年,右眼流脓泪1月。             

  病史:患者迎风流泪多年,近1月来右眼隐涩不舒,涎水粘睛,指压睛明穴下方皮肤有脓液自泪窍沁沁而出                   

  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1.0。患者右眼大眦头微红,指压睛明穴下方皮肤有稠粘脓液自泪窍沁沁而出,黑睛清莹清亮,瞳神大小正常。冲洗泪道:右眼冲洗液从上、下泪点返流而出,并有稠粘脓液;左眼冲洗液大部分从上、下泪点返流而出,仅少量进入鼻咽部;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诊断:漏睛(右眼);迎风流泪(双眼)。             

  辨证:风热停留证。                        

  治法:祛风清热。                         

  方剂:白薇丸(《审视瑶函》)加减。                

  药物组成:白薇6g,羌活10g,防风10g,刺蒺藜10g,蒲公英10g,石榴皮10g,金银花10g,连翘10g5剂。                  

  煎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外治法:鱼腥草滴眼剂,滴双眼,每日4次。              

  医嘱:嘱患者滴滴眼剂前,先将黏液或脓挤压干净,以便药达病所。勿食辛辣炙煿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二诊(1020日):大便已通畅,右眼仍迎风流泪,但泪液清稀,无脓,舌红,苔薄白,脉浮数。原方7剂。                   

  三诊(1027日):右眼仍迎风流泪,泪液清稀,无脓。行右眼泪道激光成形术,乃泪道通畅,不再流泪。                    

  按:脏腑津液上注于目而为泪,患者因游风客热伏于大眦,泪液受灼,渐变稠浊,积久则满,故见睛明穴下方稍显隆起,浊液自泪窍沁沁而出;稠浊粘液外溢,泪水常流,目窍不洁,故时觉涎水粘睛,隐涩不舒;内热不盛,故大眦皮色如常,按之不痛。治宜清心利湿。白薇丸加减方中防风、羌活、刺蒺藜祛风散邪;白薇、蒲公英、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石榴皮收敛止泪。全方祛风清热,风去热清,故漏睛渐愈。结合泪道激光成形术,术后泪道通畅,则再无流泪溢脓之苦。

                                  

         扶正托毒法治正虚漏睛         

  钟某某,女,50岁。于1991428日初诊。            

  主诉:双眼迎风流泪3年,左眼流清稀浊液1月。           

  病史:患者迎风流泪多年,近1月来指压左眼睛明穴下方皮肤有清稀浊液自泪窍沁沁而出,伴头晕乏力,大便干燥。                 

  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8。患者左眼大眦头不红不肿,指压睛明穴下方皮肤有清稀浊液自泪窍沁沁而出,黑睛清莹清亮,瞳神大小正常。冲洗泪道:右眼冲洗液大部分从上、下泪点返流而出,仅少量进入鼻咽部;左眼冲洗液从上、下泪点返流而出,并有清稀浊液;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漏睛(左眼);迎风流泪(双眼)。             

  辨证:正虚邪恋证。                        

  治法:扶正托毒。                         

  方剂:治风黄芪汤(《秘传眼科龙木论》)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15g,党参10g,地骨皮10g,知母10g,大黄6g(后下),防风10g,茯苓15g,远志5g,连翘10g5剂。             

  煎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外治法:鱼腥草滴眼剂,滴双眼,每日4次。              

  医嘱:嘱患者滴滴眼剂前,先将黏液或脓液挤压干净,以便药达病所。勿食辛辣炙煿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二诊(53):大便已通畅,双眼仍迎风流泪,泪液清稀,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弱。原方去大黄。7剂。                      

  三诊(510日):左眼迎风流泪,泪液清稀。行左眼泪道激光成形术,乃泪道通畅,不再流泪。                       

  按:患者因邪热伏于大眦,闭塞泪窍,灼熬泪液而成漏睛。缠绵不愈则耗伤正气,不能托毒外出;热毒留恋不清,故大眦头不红不肿,按之不痛,唯清稀浊液自泪窍沁沁而出,绵绵不已;正气亏损,故头晕乏力,舌苔薄白,脉细弱。治宜扶正托毒。治风黄芪汤加减方中黄芪、党参补正气,托毒外出;地骨皮、知母、连翘、大黄清泻热毒;防风祛风邪;茯苓、远志祛湿化浊。全方有扶正托毒之功,故漏睛向愈。(转载者请注明出处)

  评论这张
 
阅读(78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